欢迎登录陕西中小企业服务网

去杠杆下的权衡

来源:中国金融新闻网 编辑:陕西中小企业服务网 浏览量:684次 时间:


  在日前召开的陆家嘴论坛上,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、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、主席郭树清强调,防范金融风险是持久战,去杠杆需要考虑机构市场的承受能力。市场分析认为,这透露出监管层在去杠杆方面的态度,同时也意味着将继续推进去杠杆进程。

  在随后的6月18日下午和19日早间,人民银行与银保监会分别对外发布声明,表示当前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稳定,银行业、保险业也保持安全稳健运行。

 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在接受《金融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总体看,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成效,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,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,市场利率基本平稳,综合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所下降,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为稳固,为服务实体经济、防控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。”

  银保监会方面则指出,重点是推动结构性去杠杆,坚持防控金融风险与企业转型发展相互促进,运用市场化、法治化手段,推动企业兼并重组,优化产业结构,促使“僵尸企业”平稳有序退出市场。

  市场波动增加

  “央行、银保监会此刻表态主要传达了两层意思:首先,将继续坚持金融监管、结构性去杠杆和防风险;其次,将多举措支持民营企业、小微企业融资。”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告诉记者。

  监管层的发声直接回应了近期市场的疑惑。

  一方面,债务违约频发。根据wind统计,今年发生的22起债券违约事件,涉及发行主体18家,合计债券余额约202亿元。而在2017年同期,违约的债券仅有9只,合计规模也仅为72亿元。除去企业自身发展问题外,去杠杆、强监管的环境,也使不少“举债发展”的企业面临融资难、融资成本增高的难题。值得关注的是,受债券违约风险上升的影响,企业债券融资大幅下降。5月份企业债券融资净减少434亿元,为10个月来首次出现负值。

 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:“事实上,银行信贷主体比上市企业的状况要更差一些。如果我们看到上市企业出现很多风险,那么,贷款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。”从实际数据来看,银保监会公布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小幅升高到1.9%。

  对此,郭树清在陆家嘴论坛上也提到,当前需要优先考虑加快企业结构调整、妥善处理企业债务违约、大力推进信用建设、合理把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平衡等多方面问题。

  另一方面,继M2增速下降之后,5月份社会融资数据远低于前值。据人民银行初步统计,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608亿元,比上年同期少3023亿元,为2016年7月以来社融单月增量最低。其中,表外融资合计减少4215亿元,同比多减4504亿元,社融增量大幅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表外融资萎缩,这是金融去杠杆的进一步表现。

  “金融去杠杆首先导致的是银行体系投向非银金融机构的资金减少,这是M2率先大降的原因之一。”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表示,“举例来说,银行购买非银机构发行的资管等金融产品,将派生M2,但这是否增加社融,则要看非银机构有没有将这笔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。”

  持续推进结构性去杠杆

  在去杠杆的进程中,监管难度正在不断加大。一方面,密切关注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;另一方面,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,巩固金融去杠杆的成果,同时强调边际上不再趋紧。

  整体来看,结构性去杠杆成为主要的政策思路。此前,央行发布的《2018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中,货币政策核心表述为“稳增长、调结构、防风险”,这被市场解读为——结构性去杠杆成为当前政策的重要方向。

  “目前,结构性去杠杆效果显著。”潘向东评价到,结构性去杠杆的目的是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的同时,促使房地产企业、地方融资平台、产能过剩领域国有企业等高杠杆率企业的杠杆率下降。在传统信贷加强MPA考核的同时,高杠杆率企业主要通过表外融资规避监管,2018年以来表外融资大幅收缩表明,高杠杆率企业融资得到限制。1-5月表外融资减少5672亿元,同比少增约2.8万亿元。同时,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从上年末的60.4%下降至今年4月的59.5%。

  “信用风险的暴露具有必然性。”曾刚认为,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经道路。一方面“僵尸企业”出清,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在经营状况好的时候融资不够审慎,需要借新还旧来展期,但当下对影子银行等的强监管,令企业融资渠道收缩。

  对于下一步去杠杆的思路,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强调,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,减少资金空转,平稳有序去杠杆。而这一态度,在市场上也得到很大程度的认可。去杠杆和市场出清是一个国家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,需要保持战略定力。

  当然,去杠杆也不能“一刀切”,去杠杆过程中,需坚持结构性去杠杆,优先推动国有企业、地方政府降低杠杆率。

  对此潘向东也指出,目前的债务违约是去杠杆时的正常现象,而且占总体债务的比重不是很大,仍在可控范围内,不用过度担心。但他也提醒,要注意到违约的都是民营企业,这反映了信用收紧情况下,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恶化。有些民营企业杠杆率不高,但是由于缺乏抵押品不容易获得资金,从而形成违约。未来应多措施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。

  关注“表外转表内”困境

  “目前来看,债券市场风险总体可控。”针对频发的违约风险,央行回应,事实上,今年以来,债券发行融资同比回暖,市场利率水平整体呈现下行趋势,尽管出现了一些实质性违约事件,但近期新增违约总体呈点状分布,未呈现风险集中的趋势,是加强市场纪律、有序打破刚性兑付的体现,债券违约率总体水平不高。截至2018年5月末,公司信用类债券违约后尚未兑付的金额663亿元,占余额的比重为0.39%。

  对此郭树清也提到,要遵循市场规律,实行差异化金融政策,对于长期亏损、失去清偿能力的企业要坚决退出,对于出现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,相关各方要加强沟通协商,采取积极措施共同努力,帮助其渡过难关。

  除此之外,市场和监管都在关注“表外转表内”政策下的企业融资困境。

  4月27日,央行牵头制定的《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》出台,百万亿资管市场迎来变革,其中,近30万亿元的银行理财资金波动已产生影响。潘向东表示,这些影响表现在,第一,表外融资并不一定能顺利转向表内融资。“一方面,一些受监管的房地产企业、地方融资平台等无法获得传统信贷,依赖表外融资,在表外融资收紧情况下,受制于MPA考核等,并不能从表内获得资金;另一方面,受制于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的考核,即使一些合规的表外融资也无法顺利转向表内。”第二,在信用收缩背景下,国有企业、地方融资平台由于存在抵押品、预算软约束,风险较小,而民营企业风险较大,银行仍倾向于收缩民营企业的信贷保障国有企业的资金供应。

  需要关注的是,为承接相当一部分资产的回表,商业银行也需要增强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,这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。

  除此之外,作为资管新规最重要的配套政策——商业银行理财新规也将在不久后出台。原银监会创新部主任李文红对外透露,理财新规在看齐资管新规的同时,还会延续此前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的良好做法。这一重要政策也将对市场造成不小影响,需要监管层密切关注。

  监管层采取政策对冲、承接

  监管层对这些潜在风险已有所关注。目前,央行已出台多项政策对冲,例如,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以置换中期借贷便利(MLF),增加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,积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;又如,宣布将不低于AA级的小微企业、绿色和“三农”金融债券,AA+、AA级公司信用类债券等纳入中期借贷便利(MLF)的担保品范围。这些举措均强调了去杠杆过程中的结构性调整,体现了货币政策与资管新规等政策的协调配合。

  6月19日,央行透露将开展MLF操作,规模在2000亿元左右。潘向东指出,5月经济数据供给需求双收缩、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缩水,以及近期中美贸易摩擦再起,显示了中国经济运行存在一定压力,MLF续作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,扩张需求,从而实现稳增长。另外,年中MPA考核,加上大量同业存单到期、企业交税以及新发行地方债增加,银行资金面紧张,MLF续作有利于保障流动性合理稳定,促使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,在降低经济金融风险的同时,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。

  曾刚认为,这些都传达了稳定信号,同时也是希望让市场做出坚定防风险、去杠杆的预期,不要有侥幸心理。另外他还指出,总体来看,银行在不良率、拨备覆盖率、资本充足率等方面抵御风险能力比较强,不存在系统性风险。